诗相赠,否则名单上也会有臣的名字。名单上的大臣是否会受礼尚未可知,况且礼物微薄,就算收了应该也没别的意思。
明成祖疑虑顿消,命近侍把名单付之一炬。杨士奇以一言保全众多大臣,被冯梦龙盛赞为大智大仁。
明仁宗即位后,杨士奇成为内阁首辅,兼任兵部尚书。
明宣宗登基后,杨士奇与杨荣、杨溥同心辅政,架起了皇帝与六部之间的桥梁。三人各有建树,杨士奇的贡献更多在内政建设上。
其时,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繁荣富庶,已成为国家的财赋重心。但沉重的赋税导致百姓贫困,大量人口出逃。杨士奇支持减少官田税赋份额,打击税吏的贪污腐败行为,他选拔能吏出知江南,推行一系列财政改革,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巩固了朝廷的财源,实现了藏富于地方、藏富于民的施政目标。
相比杨士奇的幼年多难,科举不第,杨溥(1372年-1446年)遭遇的是另一种困境。
三杨之中,唯一的布衣翰林是杨士奇,唯一坐过大牢的是杨溥。
杨溥与杨荣同一年出生,也是同一年进士,既是同年,也是同窗,但人生际遇大不相同。他不仅自己坐过牢,他父亲也蹲过大狱。
相传他的父亲曾因受牵连被抓入狱,亲人朋友都无计可施,只有十几岁的杨溥跑到县衙向县令求情。县官见他年纪不大,胆子却不小,而且口才还非常了得,于是出了一个上联要他对: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繁体的图字,总共有四个口字,外面一个大口字,包含了里面三个小口。县令的意思是,县里的事我说了才算。
杨溥眨眨眼睛,对出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繁体的伞字,总共有五个人字。其中最上面一个大人,遮着下面四个小人。
县官十分高兴,当即释放了他的父亲。
这大概是一个托名为杨溥的虚构故事。其父是否被抓真伪难辨,但杨溥自己的十年诏狱生涯却比珍珠还真。
公元1414年,明成祖北征班师回朝,皇太子朱高炽因迎驾稍迟而遭朱高煦诬陷。明成祖大发雷霆,下令将东宫官属全部关进大牢。杨溥作为太子洗马,在诏狱呆了足足十年,不仅经常挨饿,还多次险些遇害。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自暴自弃了,但杨溥不是一般人。狱中十年,他更加勤奋苦读,把能读到的经史子集通通研究了好几遍。
十年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杨溥终于获释出狱,授翰林学士。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遭遇导致,杨溥养成了恭敬谨慎的高兴,上朝时总是低着头顺着墙跟走,对下属官吏也客客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