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自己离普通人的生活已经太远了。
远到他都忘记了孙海的纠结,他曾经何尝没有过呢。
他回国后见到的人,要么就是立志改变华夏的,比如李乐亭。
要么就是高智商人才,比如竺可桢等。
但是这些都是少数人,都是国内万里挑一的人中龙凤。
而如孙海这样的年轻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底色。
诚然,孙海目前拥有的,比那些连学都上不起的穷苦人家孩子要好很多。
至少,他还有很多的选择,而且每一个选择都有光明的未来,至少保证他活的有尊严。
但是,国内的教育、科学、工业等事业,能蓬勃发展的主力,还是孙海这样的人。
他们有科学基础,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操作机器,理解高端工业体系的运作。
他们才是华夏科技崛起的中坚力量。
领袖指明方向,而道路却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开辟的。
这时,李奇维问道:
“孙海,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物理学作为专业?”
孙海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说道:
“我是因为少爷你,也就选物理了。”
李奇维会心一笑,这孩子倒是很实诚。
这恐怕才是普通人的真实情况。
没有什么远大的梦想,也没什么兴趣爱好,走一步看一步。
你要说适合干什么,什么都能干点。
但你要问哪个干的好,抱歉,哪个都做不到最顶尖。
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废物,就是垃圾。
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家族,他们永远是顶梁柱。
只有天才组成的世界,恐怕天才们早都饿死了。
此刻,李奇维已经明白孙海的诉求了。
他简单地思考了一下。
以孙海的天赋来看,如果他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继续深造意义不大,最多是在履历上镀金。
不管是在广东大学研究生院,还是去美国留学,本质都一样。
而且王季烈没有建议孙海去黄埔读研究生,恐怕就是断定孙海过不了考试那一关。
何育杰对黄埔理工的研究生招生非常谨慎。
不是真正的天才,几乎很难通过。
因为他不想毁了黄埔这块招牌,所以必须严进严出。
而广东大学研究生院就不同了。
在国内,这还属于稀罕事物,连知道的人都不是特别多。
所以,入学难度就小了很多,目前还属于试点阶段。
因此,李奇维说道:
“孙海,我给你的建议是,选择第二条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