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年轻学生们拨开迷雾。
只有从心底树立了无敌的自信,才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对国家更认可,更充满热爱。
尤其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这两个领域是非常关键的。
于是,李奇维开口了:
“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知道我在樱花国发表的演讲。”
“在那场演讲中,我阐述了对于物理研究本质的理解。”
“分析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我不知道你们会解读我的演讲内容。”
“或许有人会认为,李教授看不起华夏文化,认为华夏文化诞生不了科学。”
“毕竟我引用了墨子和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定律的例子。”
“说明了只有欧洲才有真正的科学思维。”
“而且我自己都是在剑桥大学留学后,才做出成绩的嘛。”
台下瞬间出现了嗡嗡声。
显然不少人是这个想法。
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们,感受最深。
他们在学习基础物理的时候,书上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华夏人的名字。
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
这些西方人创造了璀璨的科学文化。
不过,幸好从1900年之后,李教授横空出世,镇压一切。
不过李教授的理论太过深奥,目前本科阶段还没有系统级的课程。
只有欧美的研究生才会开始接触,真正研究。
因此,大家觉得,华夏的文化,确实不适合科学。
不过,这种场合,没有人敢直接站出来,因为在座的所有人都尊敬李奇维。
而且,所有人都知道李教授的演讲以翻转著称。
凡是前面的观点,到后面必定会被颠覆。
不出所料,李奇维继续说道:
“但我想说的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科学思维和文化属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欧洲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和华夏文化一样。”
“青花瓷是文化,蒙娜丽莎也是文化。”
“山水意境是文化,光影明暗也是文化。”
“二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这些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个欧洲人,恐怕很难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意境。”
“同样,我作为华夏人,看了好几遍蒙娜丽莎,说来惭愧,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
“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历史等等综合的因素,形成的文化符号和特征。”
“不是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