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实验基础。
一般而言。
如果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则特指托马斯·杨做的光学实验。
而若称“双缝实验”,一般是指单电子双缝实验。
这个实验在李奇维的前世可谓是大名鼎鼎。
无数民科和营销号,给出了各种所谓的颠覆式解读。
很可惜,统统都是错的。
李奇维:别急,后面会解释。
甚至还有人把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佛法联系起来的。
大乘佛法有云:众生皆具佛性,万物皆具法性。
无论是佛性还是法性,皆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即佛性法性合一不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电子的行为,就说明了它具有灵性,知晓自己的过去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轨迹。
听起来不明觉厉。
也难怪很多人喜欢认为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了。
因为玄学不需要公式,谁都能理解。
单电子双缝实验的过程虽然很简单,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做出来。
爱因斯坦当时很想做这个实验,但是技术发展跟不上。
当时的科学家们无法控制和发射单个光子或者电子。
而这个遗憾,李奇维或许会弥补。
他很想提前把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甚至是延迟选择实验,都做出来。
和这个时代的最顶尖大佬们,一起坐而论道。
那种场景,一定比真实历史上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还要震撼。
量子力学的秘密在后世依然令所有物理学家魂牵梦萦。
因为它很可能隐藏着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
如果说相对论是解释了时空,那么量子力学就是解释了物质。
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简单的实验开始。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看起来确实很简单。
一句话可以概括:
【让光源通过两个相邻缝隙后,就会发生干涉,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但是涉及到具体的细节后,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恐怕会一头雾水。
比如:
第一,用什么样的光源才能做双缝干涉实验?在托马斯·杨那个时代如何获取?
第二,两个缝隙之间的距离,及单个缝隙的宽度如何确定?它们如何影响实验结果?
等等。
所以,说线做泪。
托马斯·杨是在19世纪初做的这个实验,当时还没有光源发生器。
于是,他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洞,让太阳光照射进来,利用太阳光作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