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后,很多人都开始对华夏感兴趣了。
他们很想研究,到底什么样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出布鲁斯教授这样的惊天之才。
所以,不少人偶尔来几句华夏的古诗或者文章,也就不稀奇了。
这时,一旁的爱丁顿解释道:
“布鲁斯教授,戴森台长他此前一直在出差。”
“所以,量子研究所的揭幕仪式,他没有时间赶过来。”
“但是他特意让我留意您的动向,以便等他回来后,再来拜访您。”
“我们有重要的事情,想与您商量。”
今年37岁的爱丁顿,因为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星光弯曲,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不仅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的天文台台长,而且成功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但是面对李奇维和戴森,他却非常谦卑。
李奇维就不用说了,任何人见到都要谦卑。
而戴森则是爱丁顿的伯乐和引路人。
没有当初戴森的赏识和器重,爱丁顿也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恐怕会成为格林尼治天文台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员,每天对着星空发呆。
所以,即便爱丁顿现在的名气远远超越了戴森,但他依然很尊敬对方。
听完爱丁顿的解释,李奇维说道:
“原来如此。”
“来,坐下说吧。”
“戴森台长,不知你所说的重要事情是什么?”
戴森和爱丁顿坐下,相视一眼后,前者笑着说道:
“布鲁斯教授,这和我的这次出差有关。”
“自从你发表广义相对论,爱丁顿证明了第一预言后,我们天文学家们就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天文学的转折点就要来了。”
“未来的天文学一定是更加璀璨的。”
“恒星、星系、宇宙......”
“有太多的天文学秘密等待着发现和解决。”
“但是天文学和物理学却有一点不同。”
“一个物理学家无论他身处哪里,他都可以思考整个物理学的问题。”
“相互之间交流也完全没有障碍。”
“换句话说,地域因素完全不影响物理学的发展。”
“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天文台,可以看到整片星空。”
“也没有任何一个天文学家,可以持续地观测诸如恒星等天体的变化活动。”
“比如爱丁顿在验证星光弯曲时,就得前往俄国的地域。”
“因为在英国看不到日全食。”
“所以,天文学家们必须联合起来。”
“只有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