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有训看着玻尔的论文,此刻他终于感受到了学术交锋的魅力。
同时他也明白,为何欧洲会在科学领域领先亚洲了。
因为这里非常流行公开的学术辩论。
大家通过严密的逻辑和准确的实验,去阐述和捍卫自己的观点。
在目前的华夏,还比较难以形成这种氛围。
玻尔的BKS理论,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和康普顿的问题。
在这种大佬面前,实验有任何的瑕疵都会被放大。
“康普顿,看来我们又得忙起来了。”
康普顿小笑道:“之前我们为了尽快发论文,确实做的有点粗糙。”
“没想到一下就被玻尔教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我现在才明白我和那些大佬的差距。”
一个月之后,吴有训和康普顿发布了更精密的研究结果。
数据表明,在吴-康普顿效应中,反冲电子与散射光的出现存在明显的同时性和角度相关性。
这就说明波长变长的X射线,不是由于电子跃迁辐射造成的,而是X射线与电子的碰撞造成的。
光的波粒二象性并没有错。
紧接着,德国的两位物理学家利用更精密的仪器,证实了在单电子碰撞时,能量和动量依然是守恒的。
他们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办法。
因为这个时代还无法发射单个光子。
如此一来,BKS理论只能宣告失败。
但是,没有任何人因此而轻视或者讽刺玻尔。
因为玻尔的行为,给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那就是现代物理学还远远未到成熟的时候。
任何人只要细心,敢于质疑,都能提出重要的观点。
这场最顶级的学术辩论,让无数人为之痴迷。
玻尔的大胆假设,让人忍不住直呼:
“他就是下一个布鲁斯教授。”
而在这场争论中,李奇维从始至终都没有公开发言。
只在结果确定后,他才说道:
“玻尔很不错。”
至此,光的波粒二象性再无任何人质疑。
牛顿等人终于可以在九泉之下握手言和了。
但是现在的物理学家们就得头疼了。
他们需要想出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到底该如何理解光的二元性。
同时大家约定俗成地把光量子简称为光子。
以此来着重体现光的粒子性。
研究量子论的人,则现在开始需要考虑,该如何把光子也纳入量子论之中。
就在物理学界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而苦恼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