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场景四。上门口
\n
这里,曾没有这个庞然大物,虽然它是某某的房子。一棵古老而有繁茂的皂荚树下,有一小道延伸到路的尽头。这曾是盛夏的我们理想的避暑圣地,大人们、小孩们总是不约而同的在午后的时光在这里小聚,拉拉家常、下下象棋、打打扑克,而我们更多是玩。如今,这里没有了以往的生气,小村庄发生了变化,那曾经的景象也无法复原。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少,而这里的人们也在历史的岁月里走的走了,散的散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也只能成为一种模糊、亲切、熟悉、感伤而又真实的回忆。走了,就让它走吧,散散聚聚、沉沉浮浮,也许这就是人生吧。毕竟我们,还要好好的生活。
\n
场景五。双井(东井和西井)
\n
这是我们的禁地,一般大人不让我们来这里。孩时我们不知深浅,如果落入井中,会有生命危险。毕竟水是这里的生命源泉,虽然高度钙化的水曾哺育了我近二十年。西井位于村西,东井位于村东,夏天的井水特别的清凉和甘甜。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陷,在某个历史片段,西井难承重担轰然倒塌,记不清岁月了。毕竟还小,大人们只是淡淡的伤感:“好好的井,说没就没了”后来,在没有自来水之前,吃的就只好都是东井的水。不仅路途比较远,小道也十分曲折,那条小道和村礼堂也因扩路被拆毁了。如今,东井更多成为这个村子历史的见证,失去了它所特有的功能。后来,听说水质因为某种原因变差了,再加上自来水的便捷,所以很多年也没有在喝上一口。看到它孤寂而又颓败的身影,这也许就是时间洗刷吧,荒芜了许多,也造就了许多-好比,中庸的我。还有一件事,想想也挺可笑的,那时候我们都还小,我们小孩有时候有时候也去东那井挑水。我们家只有姐姐和攀挑水,我则是每趟都不少看热闹的跟班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他们都相继走出了山村,融入了都市的生活,每天都朝九晚五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者。那里没有“扁担”也没有“水桶”更没有“井”他们已然适应了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模式。而我还留在这里,至少面前还存在这里、属于这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挑水工”
\n
场景六。老房子(名扬家)
\n
这里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