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忽必烈的鄂州之败,说了句让忽必烈觉得很公道的评论:此战,非忽必烈之败,而是运气使然!
因此,太学都未曾毕业、被忽必烈亲切地称为“蛮子秀才”的叶李,一降之后便被委以奉训大夫、浙西道儒学提举的五品高官。
简直就是平地飞升。
但是有骨气的叶李,不肯就任。
此后,忽必烈带着他亲征东北叛乱的乃颜部。回到大都后,官位越许越高。一直到月前,给了正二品的尚书省右丞,叶李才勉强就任。
由此,叶李也超过了李邦宁,成为朝廷上官职最高的南人。
鄙视,谈不上。
但是朝堂诸官,无论蒙汉还是文武,都不曾重视过此人。毕竟他只不过是皇帝拿来安抚南人的一个工具而已。
这样的人,下场必将可悲。
若论威胁,可能还比不上在南方厮混,却可以调得动怯薛军的李邦宁。
见皇帝呼唤,叶李起身,一丝不苟地整理着自己的官服。
金答子、紫罗福、小杂花纺、荔枝金带,又将漆纱幞头扶正。这才对着龙座,端端正正跪拜而下。
这礼仪,让在场的两位汉官都自叹不如,却又满心怪异。
在朝官员,大约也只有这位,面对皇帝时,会如此坚守跪拜之礼。
忽必烈挥挥袍袖,和颜说道:“我总说你是个蛮子秀才,你倒较上了真。咱们不需要这么麻烦的礼仪,有事直接说事就好。”
“蛮子”是北方人对宋人的戏称,“秀才”指的是叶李原来的太学生身份。
这话其实让叶李很受伤,所以他只能以此来表达,自己并不是皇帝嘴里所说的“蛮子”。
以故宋丞相的身份降元者,无论是留梦炎、贾余庆还是吴坚,之所以得不到重用,当然最主要是因为皇帝觉得这些人没有过多的利用价值。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老先生花费数年时间,依然学不会蒙语,以至于在朝堂上连听都听不懂,自然没法参与国家大事的管理与讨论。
但是叶李这位太学生,确实天资聪慧。离开杭州北上之后,不过半年时间便熟练掌握蒙古语,甚至还能流利书写。
要知道,到现在为止,绝大多数的蒙古官员,连蒙古文字都不会写。
是以,虽然第一次参加朝会,叶李起码在场面上,一点都不显得畏缩。
再次叩首之后,叶李跪坐地上,双眼下垂,视线止于忽必烈的脚底,缓缓禀道:“微臣以为,首恶必须严惩,但不宜连坐。”
忽必烈微微点头,“你觉得,派谁去追捕凶手比较合适?”
有能力杀了怯薛兵的家伙,派普通的军队去,未必打得过。而且人少了没用,人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