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n
(三)缺乏快速反应的果断性。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n
(四)缺乏引导沟通的协调性。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能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n
(五)缺乏把握规律的预见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应变不力,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时空的角度观察形势,不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事物发展,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不能谋后而动、预后而立,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n
(六)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n
处理突发事件之所以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事发突然,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准备不足,遇到突然发生又迅速发展的事件,处理起来自然非常困难。如有些安全事故的突然发生,可能会使人感到目瞪口呆,方寸大乱;有些群体ing事件的突然爆发,可能会使人盲目冲动,忘记了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有些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可能会使人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有些重大恶性案件的突然出现,可能会使人感觉压力空前,不堪重负。可以想见,在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做到临阵不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