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可能是锁骨、下颌骨的东西,甚至是幸存的磨牙,更证明了遗骸上半身也是正常人类结构。
至少克拉夫特可以比较保守地说:排除掉非自然因素,有八成概率是个人,而且是个成年人。
然而问题来了,这些骨头内部结构并不合理。
它们的骨皮质太薄,薄到有种吹弹可破的错觉,通透得接近玉质,放在阳光下能看见背面色素沉着斑的轮廓。
尽管小心测试后发现,其生前强度也许不亚于正常骨质,但厚度不足使得韧性和吸能效果大大减弱,长期而言更容易产生出现骨裂骨折;同时,保护内部结构的功能也比较有限,对骨髓骨松质等软组织而言可能是个坏消息。
对于这种恶劣环境,骨松质并没有进行代偿性增生,相反的,它似乎试图通过结构优化而非堆料的方式处理。
相比介于蜂窝和泡沫之间的常规形态,它呈现出孔洞更大、更规则的蜂窝状立体结构,那是生物身上少见的几何美感。
用了更少的骨质,实现了近似的功能,技术性杰出,性价比极高,有种“两个肾太多不如优化掉一个还省点血流量”的美。
【bro以为在玩桥梁工程师?】
能省一点是一点,这思路只适合拿来做过关就行的模拟游戏,不适合做现实工程。
没有冗余量的结构,很精巧,但长期而言弊大于利。
总体来看,除了省材料外意义不大,非要说的话就是减轻了重量,可能会让人有点“身轻如燕”的错觉。
要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