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怎么调整视角、模仿绘制,甚至使用精神感官全景扫描,那就是些普通的图形,无非是画得稍微奇怪了些,完全找不到多余信息。
如同一些经典错觉图形,既上又下的楼梯、拥有三个直角的三角形之类,初看毫无问题,如果得到提示,就会发生颠覆性改变,在同样的图像里看到了另一种、乃至完全相反的东西。
错觉图像的原理在于,利用了人脑处理习惯,误导大脑把二维图像当做三维透视景象解读,但又在二维图像的关键点引入误导信息,像火车换轨扳手,时而把大脑引向一种解读、时而又引向另一种解读。
用错觉图像的原理解释“它”或许不准确,但的确方便了理解。
简单来说,从更高维的角度,不能大幅改变信息本身,但能影响认知方式。
它不是一段单纯的知识,比如要在哪才能找到什么、要怎么看才会看到什么,而是某种更高层面降下的“认知”。
克拉夫特在书本环绕间盘腿坐下,像在钓洞边下钩的渔人,虽然冰下活动的东西已不在此处,但这个动作本身有助于他的思考。
它是一种认知,那认知是什么?
当初勉强越过及格线的医用心理学会这么解释:认识不是单独概念,它是一系列复杂变化,涵盖个体获取、加工、储存和利用信息的全过程。
首先是感知,一切的前提是接收到信息,不论是躯体还是精神体层面。
而后是注意和记忆,意识集中于接收到的信息,转入短期储存。这一步近乎所有知性生物本能,只要活着就会主动被动地接收大量信息储存,却无法选择自己要接收哪些信息。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