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去年冬天带着货物进京的,夏原吉正琢磨着怎么和他们把买卖做得更大呢。”
朱樉最终未被孝顺的儿子和侄子们抬上轿子。
幸亏有这群小子的严密“保护”,他才得到一匹马,紧跟朱允熥身后。
朱允熥转头,看到二叔那眼神,心中暗笑。
他低声问:“夏原吉想和外夷人做买卖?”
朱樉撇了撇嘴,“浙江道的事都办完了,他夏原吉还能赖在浙江道不成?如今户部尚书的位置空着,郁新又整天不管事,户部里就属夏原吉最忙活了。”
这话让朱允熥不禁轻笑出声。
自打洪武25年的特科考试后,朝廷对那次考试作弊案的处理,虽说只惩治了刘三吾等人。
但随后不久,赵勉似乎也醒悟过来,没过多久就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朱元璋连着挽留了三次,最终还是拗不过这位老尚书想要回家含饴弄孙的强烈愿望,批准了。
朱允熥指着路上的外夷人:“他们带了什么来?”
大明在洪武年间的海上贸易,其实颇有成就。
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为何逐年加剧?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大明与外夷之间庞大的海上贸易量以及充满潜力的经济交流。
海洋的沟通与贸易,并非一夜之间兴起,也并非郑和下西洋后才有的。
现在在应天城,那些外来者大多是去年听说了明朝南征和海运的事。
他们了解到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也看到了朝廷的军事策略,算是顺带的功劳。
西方的海上商人闻讯纷纷赶来。
朱樉对这些外乡人并不感兴趣,除非谈及他们家乡那些开放的姑娘们,红发、黄发、白发,个个丰满得似要撑破衣裳,这才提起精神。
思索良久,朱樉才开口道:“估计是羊毛毯子,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关键是,他们带着大量的金子银子,想把我们大明的好东西都搜刮回去。”
作为大明秦王,他看不上那些外邦的物质基础和工艺,但对外邦送来的金银财宝,却十分喜爱。
朱允熥听后,笑而不语。
事实上,如今大明的手艺和物产,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些外邦人从欧罗巴远道而来,一路早已做了买卖。
无论是宝石,还是朱樉所说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基本都是在海上贸易中交换而来,金银也是。
拿不太先进的货色到更落后的地方,赚差价,再把换来的金银带到大明,换成精致高级的货物运回老家。
高价卖出,赚个盆满钵满。
这么来回倒腾几趟,腰包自然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