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朝廷对江南灾难尚能有序应对,但对北方的风吹草动容易陷入慌乱。
遥远的距离让粮食的调度艰难,给朝廷带来沉重压力。
然而,自打开辟了交趾道,以清化府,昌化县为起点,经由杭州府、应天府、直至淮安府。
大明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粮食储存与转运体系。
湖广,江西的粮食,平稳了直隶的需求。
江淮之地的丰收,充足了应天府的粮仓。
交趾的新粮,则充实了淮安府新设的大型粮仓,以备北方不时之需。
接下来,围绕北平府为中心的北方粮仓建设,已在应天府的规划蓝图上缓缓铺开。
巨舰满载粮食,足以为一个千户所供给一年的粮草。
解缙遵命起草关于山西道灾情应对的奏疏,继而提议。
“殿下,可否考虑命令山西道与河南道合作,疏浚黄河,减轻河流对两岸百姓的危害?”
朱标眉头轻蹙,还未及他发言。
解缙又接道:“前两天,镇倭大军副使铁铉呈报,提议今年可从倭国招募万余人手,助我们治理黄河,继而投入山西道的灾后重建。”
言毕,解缙微垂首。
这样的举动,似乎有悖于圣贤教诲,也不符合中原文化中崇尚的仁义礼智信。
可……
为了大明万千子民,这是最佳方案。
朱标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旋即被他深藏心底,只见他果断道:“准。”
解缙脸上闪过一丝喜色,正准备领旨代两道百姓致谢。
朱标紧接着道:“所有为治理黄河牺牲的人,都要刻名立碑,永知功勋。”
解缙暗暗一笑,只愿碑石上镌刻的名字没有大明子民。
念头一转,他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他轻声言道:“话说回来,昨天山西道布政司呈报,提到山西各矿决定每日加餐一顿晚粥,矿工们纷纷跪地感谢陛下和太子的仁德。”
此刻,朱元璋目光不由自主地向这边投来。
朱标轻轻摆手。
“倭国矿工仍需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岗位。北方长城及沿线戍堡年年需要维护,到了时候,必须确保山西道矿场按时派遣轮换的工人北上。”
解缙颔首。
这项规定简单来说,所有倭国工人,每隔3个月就必须更换矿区作业。
而每年幸存下来的矿工,则会被送往北方长城,参与那里的修缮工程。
至于完成长城修缮的倭国工人……
大明连年对草原用兵。
这是一条隐秘且不可言说的国策。
在应天府的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