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是的。”
汤和眼神坚定,望着朱允炆道,“兄弟虽有隙,对外则团结一致。这是太孙的原话,让我转告你。”
此刻,朱允炆彻底愣住了。
眼神空洞,口微张,无力地瘫倒在地。
“废人在此谢过。”
语毕,朱允炆虚弱地撑起身子,手紧攥信纸,再无一言,踉跄而去。
汤和静坐不动,默默注视着朱允炆的背影消失。
许久,他低语:“攻心乃上策,今日所为,可曾后悔?”
秋风里,一声叹息,凉意更甚。
信国公府门外,朱允炆步履维艰,气息沉重。
面对周围监视士兵的盘问,他恍若未闻。
许久之后,朱允炆慢慢停下了步伐,眼前是繁华喧嚣的中都凤阳。
大明皇族的发源地,街道上热闹非凡;而背后,则是沉静幽深的公府小径。
手中,紧握着一封来自应天城的迟来信笺。
此时的朱允炆心情复杂,难以言喻。
“兄弟之间虽有争执,但面对外敌则团结一致。”
这话满载手足深情。
不觉间,他的视线变得模糊。
手指不经意间松开,几张薄纸悄然飘落于地。
朱允炆深叹了口气,视线朦胧地投向东南方向,脸上浮现出一抹苦笑。
既是无奈,也是无限感慨。
“恭喜……”
往昔种种,在脑海中如走马灯般掠过,让朱允炆越发深深思索起来。
“炆公子,您的信。”
“我特意为您带来了烤梨糖水。”
……
应天府的文武百官,近两日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心绪不宁。
朝堂上,一股无形的危机感弥漫开来,让所有官员感到不安,无人幸免。
吏部尚书詹徽,在短短两天内,连上三道请求致仕的奏折。
历经三次恳请与挽留后。
宫廷终于同意了这位为大明效力12载,位极人臣的老臣的辞呈。
并且以极高的规格给予荣誉,让他名副其实地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尊荣。
追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柱国等称号。
开国27年来,从未有臣子在归隐后获得如此殊荣。
老臣退位,新人接棒,国家的接力棒将在平稳中传递。
无需打压贤臣能吏,静待新帝的重用。
大明朝在三代以内,还不至于走上极端的道路。
“朝中事务,就全权拜托各位了。”
应天城,华环山下。
詹徽已褪去朝服,身着一袭淡绿布衣,对着送行的老同僚们拱手告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