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福泽,咱们翻遍历史书,都没见过。这是大明的福气,更是皇上您的德行感动了老天。您坐镇江山,心怀苍生,天降祥瑞,保佑咱大明繁荣昌盛。”
“臣请求皇上举办祭祀天地的大典,向天宣告这份恩赐。”
“臣等一致赞同,恳请皇上下旨。”
话音刚落,满朝文武跟着喊起来,声浪一阵接一阵。
朱允熥扫了一圈激动的官员们,又悄悄瞅了瞅朱元璋跟朱标。
朱标眉毛拧成了疙瘩,心里像是装满了事。
朱元璋脸上泛着不自然的红光,嘴张了张,本想说啥,最后还是抿上了,俯首盯着手里的记录研究。
渐渐的,朱允熥的眉宇也拧成了结。
郁新提议的祭祀天地,那可是要在天坛地坛搞大动作,展示皇上的丰功伟绩。
至于焚表诰天,那就是要举行封禅大典啊。
祭天祀地,封禅泰山。
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可问题来了……
文官们啥时候这么积极,主动撺掇皇上搞这封禅大典?
这等社稷级别的大庆典,历来都是加强皇权、证明帝王英明神武的时候,大臣们只能乖乖当牛做马。
没哪个臣子愿意,自己头上除了顶头上司,还有个既圣明又权倾四海的皇上压着。
一个都没有。
郁新这不仅抢了礼部的活,还想拉着所有官员把皇上捧上神坛,让皇权更上一层楼。
朱允熥心里不禁起了些波澜,有些犹豫。
看着眼前大臣正要第三次请愿。
朱允熥清了清嗓子。
声音响亮,气势十足。
正要开口的郁新,张襄几人,莫名其妙地闭了嘴,一脸困惑地抬头望过来。
朱允熥嘴角一扬,先看看身旁的缪良哲,然后转头看向皇上。
他微弯腰身:“爷爷,大明这次能种出亩产30石的红薯,孙儿觉得,确实是大喜事,功德无量,利国利民,惠及千秋。”
这话,听着像客套。
可客套完了,朱允熥话锋一转,目光锁定喜不自胜的缪良哲。
“这次红薯丰收,缪大人和上林苑的官吏们功不可没。”
“没有上林苑的同僚们夜以继日,辛勤耕耘,把这片沙土地伺候得精细周到,哪能有今天这等好收成?”
“如今大喜临门,孙儿以为,该先奖励上林苑的功臣们,不让有功之人寒心,显示出朝廷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跪在最前排的郁新,张襄那些进言的官员,一开始听朱允熥这么说,还没啥反应。
可越听眉头锁得越紧。
到最后,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