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思考过。
却不敢说出口。
文渊阁内,炭火正旺,官员们的头压得更低,无人敢在此刻发声。
他们不仅想过,而且清楚地知道缘由所在。
朱允熥轻哼道:“世人常言时势造英雄。从邹源,吴广起,此类声音就响彻云霄。但什么是时势?不过是朝廷无能,百姓食不果腹,连饭都吃不饱,百姓反抗又怎么了?”
朱允熥语调平和,没有半点波澜,也不见怒意,仿佛只是在叙述一件寻常事。
官员们却愈发不安,如坐针毡,脊背发凉。
坐不住了,官员们纷纷拭去额头的汗珠,跪倒一片。
“臣无用,臣该死!”
朱允熥挺直腰板,双手撑在膝上,向前倾身,居高临下地望着群臣。
“你们没错,你们已经做得够好,错在本宫,错在朱家,错在天命。”
翟善等人大惊失色,抬头望向朱允熥,眼中满是惶恐与震撼。
“臣……”
“不必多言。”
朱允熥的声音略显抬高,带有一丝不容辩驳:“你们和百姓都是这么认为的,对吧。”
“汉文帝,汉景帝无为而治,使国库充盈,钱币堆积至腐,粮食丰饶以至于生虫。唐代贞观年间,文治武功并重,中原疆域拓展,中原之民无人求助于外邦。”
“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商业繁盛,占得半壁江山,即便辽,西夏相继衰亡,国运依旧延续。”
朱允熥冷嘲:“功过是非,岂是几句言语就能判定?君臣之心,功归谁,过又归谁?”
官员们如坠冰窟,后背冷汗涔涔。
“臣等愿领万死之罪,绝不敢让君王蒙冤。君王授予权力,但天下灾情频发,实乃臣等无能所致。”
大殿之内,除了官员们认错的声响,一片寂静。
解缙手持奏折立于一侧,微微点头。
皇太孙已非昔日可比。
朱允熥眼神深邃如墨。
“功过,非你们或本宫一人所能论断,历史自有公论。后人如何看待,皆由今日所为决定,本宫虽不能左右后人口之舌,但作为监国皇太孙,必不让天子威名受损半分。”
官员们闻言,心中不禁暗暗放松。
尽管皇太孙言辞严厉,最让人忐忑的却是他没说出来的话。
而今,只要目标明确,要求清晰,一切便有转机。
翟善挺直身躯,神色凝重,代文官发言。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今冬雪灾虽重,然朝堂团结一心,共同抵御,上天定会感知,保佑我朝百姓,彰显君王仁政。”
朱允熥鼻中轻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