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一年,便形成了如今黄河高于两岸的独特景象,开封城也因之屡遭淹没。至于下游,年年遭受洪水侵袭,堤坝频破,洪泽湖附近的土地盐碱化严重。”
“海水还出现了倒灌侵蚀的迹象,淮安府每年用于治理出海口的花费,不下10万两。殿下这次亲临开封,主持大局,既要治理洪水,又要收拾黄河决堤的烂摊子。”
“这桩桩件件,哪一件不得朝廷上下使出浑身解数,掏空腰包,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换得百年安宁,让黄河乖乖听话,惠及两岸百姓。”
宝船上,瞭望台上,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潘开朗,弯腰抱拳,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朱允熥轻轻叹了口气。
眼前的洪泽湖,水域足足扩张了百里之广。
黄河水与清澈的淮水在洪泽湖相遇,变得浑浊不堪,水面漂满了残枝败叶。
远眺湖岸,隐约可见袅袅炊烟。
尽管距离甚远,朱允熥仿佛仍能听见那炊烟背后隐藏的抽泣。
他收回目光,转向身旁低头行礼的潘开朗。
工部五位都水清吏司郎中中,唯有潘开朗随行离京。
据说,多年后的大明会有一名潘姓治河奇才,是个技术型的实干家。
就是太子太保潘季驯。
不知眼前的潘开朗与那位留名青史的治河名臣潘季驯,是否有所关联。
“潘大人是哪里人士?”
朱允熥突然当众问道。
随行官员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潘开朗。
这人引起了太孙的注意?
同行的周豪不动声色地离开了瞭望台。
他要安排人手彻底调查潘开朗的底细,以便太孙随时查阅。
瞭望台上,潘开朗显得有些局促。
这次随行,是他主动请缨,向尚书表明态度的。
朱允熥的提问让他一时有些困惑。
他如实回答:“殿下,微臣是湖州府乌程人,洪武18年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做到正五品的工部要职?
朱允熥的眉宇间闪过一丝诧异,心中已有计较,这位潘开朗恐怕也非等闲之辈。
像任亨泰那样仅用了十几年就成为朝中大员的,无不是进士乃至三甲出身。
同进士本就因为朝廷需要广泛吸纳人才,其地位自然略逊于进士跟三甲。
朱允熥暗自思量,但无疑,潘开朗作为同进士出身,能在不到10年间,坐到正五品的位子,确有其实力。
而且,他出自湖州府……
潘季驯好像也是那里的人。
具体哪个县,朱允熥一时记不真切了。
潘开朗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