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有什么事,时间、地点、人员,严重程度。
\n
需要什么帮助,找谁帮助,府衙还是行省还是六部等。
\n
如何防范再发生这样的事。
\n
虽然格式不固定,但基本逻辑与内容就这样,动辄从开天辟地一个蛋的故事说起已经不流行了,也不需要重复三皇五帝和太祖的事,更不需要逢迎皇帝,阿谀奉承,这是奏事的,不是写贺表、祝词。
\n
同样,这是策问,是问你对策的,不是听你胡扯吹捧人的。
\n
在建文十二年,还有人使用洪武时代的框架,当真是令人悲哀。
\n
这不只是学问的差距,更是两个时代的差距。
\n
方孝孺代表的所谓正统,不过是抱着老旧的不懂得扬弃、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吸收的圣人典籍。
\n
圣人也会出错。
\n
圣人也懂得变通。
\n
孔子还求教这个那个,你方孝孺还曾师从宋濂,怎么这些年来,就没了半点长进,禁锢在老旧的发霉的典籍里自娱自乐?
\n
时代改变了,方孝孺,面对你最得意弟子的低分,你该流泪。
\n
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方孝孺隐退,时代终结
\n
正学书院落榜的消息从临海传开,如长了翅膀的鸟,北飞至宁海。
\n
方孝孺看出了廖铭几次想要说话却张不开嘴的不安,盘算了下日子,料定参与府学考试的结果已经出来,便喊住了再一次路过的廖铭:“镌永,为师曾教导你行事当坦荡磊落,遇事莫要惊慌失措。如今你进退失据,欲言又止,这是何故?”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