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失败后,建文帝在身边心腹重臣黄子澄的建议下,另命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北上,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同时为了确保平叛成功,他还命辽东江阴侯吴高领兵围攻永平,试图南北夹击,一举歼灭朱棣。
可惜现实却很残酷。
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涉世不深的他根本不知道,此时他身边的文武大臣早已在其祖洪武帝在位时所用的酷烈高压下串联在了一起。
其中,以方孝孺为首的文臣决定在建文帝国破身亡后痛骂朱棣谋逆,然后以忠贞不二之名青史留名,并趁机将朱棣钉在造反上位这根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而以耿炳文、李景隆为首的武将,则准备以无能败军之将自污,以此讽刺洪武帝晚年大肆屠杀功臣的冷酷无情。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当时,由于朝廷南北两路大军围攻燕地,朱棣为防后路被截断,便在其身边猜到朝堂内部斗争的谋臣姚广孝建议下,率主力大军救援永平,而被其赖以为心腹的北平城则留下不足两万人防守。
然后,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朱棣留下的两万人硬生生拖在北平城长达数月之久。
最后不仅让朱棣成功剿灭围攻永平的江阴侯吴高,还让其在回程的路上顺道坑了宁王朱权手中的十数万兵马。
而后,李景隆这五十万大军就被朱棣率军一击即溃,不仅俘杀十数万人,还让对方擒获了足够五十万大军支撑数年之久的军备粮秣。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明显的诡异败局,当时的朝廷就没人怀疑这其中有什么猫腻吗?
朱允炆年纪小不懂事,难道其它人也不懂事?
满朝文武大臣总有跟其他人不同心的吧?
就算朝堂上的大臣一条心,那李景隆麾下的底层军兵武将呢?
难不成天下所有人都记恨朱元璋?
答案自然是有的。
当时在李景隆麾下任督军的洪武朝悍将瞿能就在李景隆率军攻打北平时察觉不对,试图趁乱破城。
结果在即将攻破北平城时,被李景隆用‘擅自出击不听军令’为由时强行召回,导致功亏一篑。
而李景隆遭此大败,不仅没有被建文帝问罪,反而还在建文帝身边黄子澄等人的游说下,让建文帝误认为他之所以会用兵不顺,是因权柄太轻,所以在其战败后,建文帝还专门给他授了“专征伐”之权,让他重新带兵六十万继续北伐。
然后,更诡异的来了。
李景隆率领大军于次年四月在白沟河与燕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