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所以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清楚自己败在哪,只是将一切归罪于那条过家家似的命令上。
而这,也是他们在战争后期见到朱棣就投降的原因。
打仗不让杀人这还怎么玩?
我们不玩了,你们叔侄俩自己玩吧。
眼下听到神迹这么一分析,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是被算计好的局。
而他们,只是一些被利用的炮灰罢了……
…
【……经过李景隆这前后两次的惨败后,损失百万大军的建文朝廷已经没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但巨龙虽死,其骨犹在,朝廷虽然没了主动进攻的能力,可毕竟执掌京畿十三省,底蕴远非偏安一隅的朱棣所能比拟。
所以,经过数年的拉锯后,为了防止日后被缓过气来的朝廷反扑,朱棣在其身边谋臣姚广孝的建议下,于建文三年率军直冲大明京都应天府,试图一战定乾坤。
但在其借朱允炆早年那道‘勿伤我族叔’的命令成功突破朝廷大军封锁,来到应天府外睢水河畔时,却被朝廷新任的平叛大将徐辉祖击败。
那一战,他输得很惨。
不仅损兵折将,其本人更是被打得一度只身逃窜,其麾下侥幸逃过一劫的军将更是在战后被打得军心涣散,一度要求回撤北平。
可惜,就在其人进退两难,逐渐陷入绝境时,朝廷文武大臣再度出手了。
在徐辉祖将其击败,即将将其剿灭活捉时,建文帝身边的文武大臣们竟然以燕军大败,朝廷不可无良将镇守为由将徐辉祖调回。
导致被他抓住机会率北地燕军偷袭朝廷南军粮道,并在朝中文武的刻意透露下,以‘三声炮击’打乱朝廷大军退守京师的计划,一举将朝廷仅剩的数十万平叛大军攻溃。
至此,建文帝手中再无可用之兵,最终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国破家亡。
其本人则在燕王朱棣破城而入时借密道逃出皇城,并效其祖朱元璋故事化名游方僧游历天下,最终于正统一朝入宫安享晚年。】
建文四年,朱允炆面无表情的看着头顶那身穿破烂袈裟,朽朽老矣的自己,眼神平静。
他面前,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同样脸色平静的看着光幕中老年朱允炆与一位中年陌生帝王把手交谈的画面,气氛宁静的让人有些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