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
后丁谓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粮食却缺少必备食盐,便提出与蛮族进行食盐兑换粮食的策略,蛮人大为高兴,至此,边疆百姓再无转运粮食的劳役,而且边疆各地都有食物自给自足。
在丁谓治理边疆期间,溪蛮个别部队再生反叛,丁谓派高、溪等部族首领率其兵讨击,大捷。
随后丁谓上表宋廷,提出蛮族人善于养马,期望朝廷以绵帛犒赏蛮族,并收购他们的马匹,宋廷同意了他的要求。
此后丁谓又将边疆的少数民族置于夔州城寨内定居。后丁谓因治理边疆有功而升任刑部员外郎,并赏银三百两。
丁谓于经济、会计上有大材。
前世时空中,一oo五年,丁谓升为右谏议大夫,兼任三司使。
当时宋朝官僚机构庞杂、官员队伍冗余、各部门权责模糊,特权阶级钻空子利用手中权力横征暴敛、牟取暴利,使得全国赋税情况十分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百姓受到层层盘剥。
丁谓任三司使后,命人进行调查,重新制定税赋政策,规定出确切的税赋征收标准和基数,编制《会计录》和《景德农田赋》等专著,结束了财政管理长期混乱不堪的局面,让朝廷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还安抚了百姓。
“会计”这两个字就是丁谓首次创立的,他的《会计录》第一次把全国的土地人口做了丈量,据说任何一本会计学的书翻开首篇上都会有丁谓的名字。
丁谓确实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统筹安排,重点突破,“一举三得”的完成了宋真宗年间重修皇宫的重任。
柴宗训心道:
“这丁谓看来确是个大材。
所谓“上行下效”,宋真宗是个爱借神佛迷信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无道昏君,丁谓自然不计一切来迎合他。
在朕的大周朝廷中,丁谓未始不能成为一个正直恤民之忠臣。”
柴宗训点了点头,转头看向十七、八岁的青年,道:
“青年人,莫要不知天高地厚、年少轻狂!
不要以为你有点诗词之材,便狂妄无礼,竟敢议论陛下!”
青年亦觉察出了柴宗训的气场强大,知汴京乃天下脚下,处处皆是皇亲权贵,搞不好在大街上就能遇见朝中重臣,甚至是皇帝柴宗训本人。
青年心中亦觉失言议论当今圣上,当即行礼道:
“老爷教训的是!在下失言了。
陛下功业旷古绝今,以民为本,开创我大周如今繁华盛世,在下刚才确是吹毛求疵、犯了腐儒习性。
在下自当反省。”
柴宗训听此人如此说,气立马消了大半,道:
“不错!
年青人最忌有半点才学、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