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敢讽刺陛下宠信后宫美色,乃大不敬。
他的七个儿子如今又都入龙骧军中,臣以为陛下当将杨家全家抄斩、免留后患!”
曹彬出班竭力为杨业和武将们争辩了数句,然势单力孤,话语很快淹没在殿中众文臣的指斥中。
柴宗训听得心中一阵心寒,又是一阵气愤。
这些文臣只知从自身权势出发,惘顾杨业入周后数年来的社稷大功,如平定辽国、坚守贝卡拉,以及最近的收取黠戛斯、花剌子模的大功。
只知趁此刻杨业一时冲动,犯下的妄议皇帝决策错误的良机,一心想置杨业于死地,甚至要求皇帝抄斩杨业全家。
别人的权力少了一点,自己的权力便能多一点。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
而以中华历代皇朝的政治架构,直到柴宗训的大周,朝堂中的治理国家的顶层权力皆在文官之手,愈是和平时期,权力愈容易逐渐被文官集团所夺取。
典型的例子如柴宗训前世的大明。
大明立国前期,本是文武并立,明太祖还设立了专管全国军事的“五军都督府”。
经“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势力大衰,自此文官集团逐渐掌控了兵权。
到中后期,武将已成了文官门下之狗,擅长权斗、不通军事的文官带兵已成定例,致大明军事日渐衰落。
柴宗训待众文臣说了好一阵后,皱眉道:
“杨业之前统军时两次临机决断之事,已有定议,如何又拿出来算旧帐?
以后不可再以此二件事针对杨业。
至于杨业在回国途中妄议朝政,虽是武人脾性火爆直爽,然确属不敬,朕已罚他跪在皇城外反思己罪。
诸位爱卿这几日议议,该如何就此事处置杨业?
有成熟的方案后,再上禀于朕。”
柴宗训拂袖自金銮宝座中站起身来。
大内总管汤启尖声道:“退朝!”
柴宗训转过身来,在汤启等太监和禁军簇拥下,大步走出了垂拱殿。
殿中文臣们行礼目送皇帝走后,陆续起身聚拢于李沆和王旦、寇准等人身边,议论不休……
午睡起来后,柴宗训步入皇极殿,宣召此次随杨业一同前来汴京的花剌子模国王扎兰汗。
见礼后,柴宗训见扎兰汗年约四十许,一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样子,瞬间明白扎兰是担心为他一力做保的杨业如今被柴宗训降罪,没了引荐之人,只怕自身在大周处境堪忧。
柴宗训笑道:
“爱卿勿忧!
杨业在回国途中,已将爱卿之事详细上禀于朕。
杨业有大功于社稷,朕惩罚他,也是为了他好。
且无论杨业之事如何,亦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