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茶树,确实有独特优越之处。
仙茗峰是一带小丘,被远处连绵群山环绕,阻挡了刚猛之风,气温比别处略高。群山滋生云雾雨露,坡中多泉水溪流,也比京兆府的其他地方湿润。
且此处更有一奇,京兆府土地多碱,偏偏这座山坡土酸,茶树喜酸。
别的茶商各处试种,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种植茶苗昂贵,经不起屡屡枯萎耗费。遂又生计,包下荒地,先种苜蓿。
原来苜蓿正与茶树相反,喜碱不喜酸,越碱越旺。
某块地只要苜蓿长得好,肯定种不了茶树。
苜蓿便宜,长成可以做草料喂马,长不好也不亏。
所以京兆府周边几县,特别是顺安县,多了很多苜蓿地。
茶商又很精明,种苜蓿亦要多费包地或开地的花销,想连这笔也省去。让当地百姓先开地种苜蓿,种不出了,他们再出钱包地。
百姓自然不愿。
这时,一直袖手旁观杭商与徽商争买卖的晋商忽然出手,包下很多闲地种苜蓿。
晋商会养马。他们将苜蓿制成马食料,一面又趁势建马场,再扩地或包地种豆谷。
京城私驿、货运、路人日用租赁等马匹及各处的食料供应竟渐渐被晋商掌握。
而京兆府地界能种出茶本属奇迹,奇迹一般不会重复出现,除了一开始占据仙茗峰的几大茶庄之外,别的想效仿的茶商都没赚到油水,甚至白替晋商开了苜蓿地。
一场缠绵数十年的徽杭茶商争斗,最得益的,竟是晋商。
远山叟:「三分江山魏蜀吴,天下终归司马氏;人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