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是与他王家本就关系不浅的唐顺之,一个是同为山西人的御书房首席杨博,王崇古以新科贡士的身份,现在可以去拜访二人了。
\n
对未来的道路,也需要探问一下他们的建议。
\n
和王崇古一样,所有名列正榜的贡士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n
将来的路怎么选?
\n
此刻,朱厚熜也在御书房里看着新科贡士的名单,还有他们的分数。
\n
呈给皇帝的,是更加细致的分析。
\n
如今的会试,考纲已经有所改变,增加了一些算学、常识题目,在最终的实务策题里也搞了类似“附加题”这样的可选题目。
\n
把科举从最初的只考理学改到如今,朱厚熜也只能用这样的办法遴选一些可能不一样的人才。
\n
譬如当年的沈啓,他之所以直接去了宝船监,未尝没有朱厚熜提点严嵩让他对沈啓点了点的原因。
\n
要不然惯性底下,大家当然还是选择去官府任职。
\n
殿试的题目都已经出完了,二十多年来,朱厚熜头一次这么期待殿试的结果。
\n
这一次,自然也得引导一些人跨出大胆的一步,选择别的方向。
\n
“制科毕竟只是两个魁首封伯。”朱厚熜一边看着分析,一边在一些名字旁画着圈圈或者打着勾勾,“去企业,沾钱很多,管得却仍如做官一样严,实权还不如地方官,只是薪俸更高一点。去科学院和诸学校,更是显得清贫。但有些人是可能的苗子,该劝上一劝。”
\n
朱厚熜抬头看了一眼,在他面前,唐顺之、杨博、严嵩、黄佐等数个重臣在这里,胡宗宪和沈炼也有份。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