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吴承恩。
\n
而沈坤本人,其实正是嘉靖二十年这一科的状元。
\n
他这个状元,在后世留下的名声远不如吴承恩大,但在世时最重要的事迹反而是:为了抗倭,亲自招练乡勇,谓曰状元兵。
\n
明明是文状元出身,在民间却留下了武状元的名号。
\n
沈坤说自己所喜颇杂,那是一点不假的。他的天资其实很高,但喜欢的东西实在太杂了。年少时经史子乐、诸子百家无所不读,聪明无比,要不然又怎么会跟同样思绪散漫的吴承恩成为好友?
\n
而自从出现了“物理大道”这种新学问之后,他又沉迷了进去。
\n
为了他的喜好,他那个不懂学问、只知经商挣钱培养儿子的父亲,以前总是把赚的钱买书籍、文物来让他考据,后来又要买各种各样的新东西。
\n
比如当年淮安的第一台自行车。
\n
现在沈坤开始撺掇吴承恩了,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过去这么些年你老是考不中举人,不是因为你不行,是因为你跟我一样没找对方向、分心太多。你瞧瞧老弟我,会试第一了!
\n
沈坤知道吴承恩会有点酸,因为他知道那家伙还是想出人头地的。
\n
酸就对了。
\n
总而言之,刘天和对他说了:如今还只是三个方向,那算什么?将来,大约还会多不少方向,比如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方向。
\n
改元公元,定名中国,陛下胸中的宏图还包括了文化昌盛。
\n
要不然,礼交部何必单设曲艺司?
\n
最先被殿试新规则触及的人,知道了大明又在酝酿更新的考制和考纲。科举之学,以后将被称为科学,有许多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