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n
如今传胪大典上的场面话越来越少,皇帝就是先当面看看他们。
\n
而沈坤和王崇古二人,还有制科需要准备,他们这些有资格去参加制科考试的企业方向、科学院方向的新科进士们,分别到了皇明资产局和博研院里去备考,一视同仁。
\n
对于京城百姓来说,随后的三鼎甲游街只是个热闹。
\n
但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随后于三月十五刊登在《明报》上的新学制和新考纲,才更加重要。
\n
这一回,文教部明确说了,后面不会再大改考制和考纲。
\n
历经十几年,大明的科举改头换面,被称作科学。
\n
与之相配套的,是社学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制。而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则都将分别有识士、秀士、学士的学位证明。
\n
这证明,就像以前给的出身文字一样,是官方认可的学识水平。
\n
由于乡试、会试正副榜的出现,科举逐渐转变成为朝廷选拔高级人才的通道,正榜秀才、举人不过只是参加考试的资格。
\n
朝廷和地方寻常招录官吏,又有了另一种公考,那种公考是不论正副榜,只要有相应学位证明就可以参加的。
\n
再到科举的层面,改名科学后,以后又将分科取士。从乡试起,目前先设了官科、商科、理科。将来,或者还会设文科、农科、工科、艺科。
\n
总而言之:识字是成为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的开始,学位证明是各行各业判断人才水平的依据。从识士、秀士、学士到会试副榜的硕士、会试正榜的博士,科举这条道路中间多了分叉,也可以提前分流进入工作岗位。
\n
这同样是大明正在构建的一种新标准:让才能也更加可衡量,有了广泛受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