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或者,只需要有心人在议论时加上一句:有总辅在,有国老在,有诸参策在,大明高枕无忧。
\n
想干什么?
\n
新皇后的儿子,太子,那都是很多年之后才会有的“隐患”。
\n
只有国策会议和国务殿,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n
大明百姓接触到的公文里,不知多少都是署的国务殿的名义,国策会议的名义。
\n
杨慎望着其他人担忧的眼神,心里顿时有刹那不安,而后又沉稳地说道:“以陛下之智,断无猜疑!”
\n
“怕只怕,有人包藏祸心。”唐顺之语重心长地开了口,“不只是国内,还有外藩。”
\n
“……应德此言何意?”杨慎问了出来。
\n
“新考纲,新考制,何等天翻地覆?”唐顺之如实回答,“多少世家大族,家学渊源,往日还能凭长辈家学占得先机,如今呢?清丈田土,一体纳银,那也无损根基。这件事,才涉及根基!再加工农商视为一体,前有新世侯功劳震惊中外,后有科学将设诸科。而外藩雄主,见我大明君臣励精图治,又怎会不知大明内有隐忧?只有大明君臣不合,才是彼辈残喘之机!”
\n
他领文教部事,他说的话,大家心里都有判断。
\n
寒门难以出头,不仅仅是求学需要脱产,需要一定的家庭经济基础。世家大族总能屹立不倒,还因为家学渊源。既有前代人在就有学问上留下的经验,更有前代人已经打下的人脉基础。
\n
但如今,学问变了。
\n
而已经占据上层阶级的士族,面对皇帝对原先低贱的匠户、商户、农户的重视,心里又会怎么想?
\n
为什么这番议论在皇帝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