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缺席,但至少不再敢轻易发起灭国之战。
\n
所有人都清楚,也许大明就在等一个机会。
\n
但是现在,大明把册封这种是否承认番属的动作与他们治政安民的成效挂钩,带来的连锁反应可就实在耐人寻味了。
\n
吐蕃那边,三大法王、五大王的使臣不动声色地看着其他人惴惴不安。
\n
大明确实不掩饰地露出了獠牙,而谁是第一个?
\n
其中,大慈法王的使者、某高僧心里是有数的。
\n
吐蕃虽不在第一,但所有人都在排位的序列里。
\n
对此,他对如今大明的皇帝低看了一些。
\n
有雄心壮志很正常,但想要一统大明宗藩,着实狂妄了些。
\n
所以要让吐蕃不成为第一、第二、第三个。等大明在处理宗藩事务上吃了苦头,大明皇帝也该明白那个道理了:几千年来,中国雄主哪个不想这么做?
\n
想不想,和能不能,是两回事。
\n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一次不订立那样的公约,是不是即刻就收回册封?对于藩国先署名订立公约、而后却又不去做这件事,又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来引发下一步呢?
\n
……
\n
深秋初冬,这个时节往往满是收获的气氛。
\n
按照大明的新历法,公元二三八二年的太阳历十月一日,大明北京城已经被包围进新城区里了的天地坛里庄严肃穆。
\n
今天是大明天子亲自祭祀天地,今天只有典仪。
\n
而这典仪,除了大明在京诸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