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新法上。
现在常平新法还未施至两京,李林甫却先抓住李瑄的破绽。
只能证据到手,就对李瑄发难。
他知道想要拿下李瑄很难,必须得先夺回声望。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瑄一边了解常平新法的进度,和常平新法的细节信息。
一边开始着手科举,建立济生堂。
武举李瑄不管,由兵部主持。这个时代的武举,也不怎么受重视。武状元都不及一名进士。
来长安的文人士子不再进行行卷,不再访问王公。
而是苦心读书,不浪费一点提升自己的机会。
九衢之内,麻衣如雪,朗朗的读书声,在长安城每一个角落响彻。
他们知道打响自己名气没用,只有努力进士及第,才能名动长安。
正如糊名制度和誊录制度出现时的预测一下。
杜绝“歪门邪道”后,文人士子只能凭借实力,看谁有资格渡过“独木桥”。
如此,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才疏学浅的士族子弟,几乎失去机会。
没有背景的贫寒学子,振奋心神。感受到公平公正,为他们注入活力。
然科举新制是建立于“曳白”和“野无遗贤”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