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
天宝八载的科举,李瑄录取进士足足六十八人。
震惊朝野!
因为科举录取的进士,往往是二三十人。
同时,吏部铨选官吏全部完成。
因为赵奉章考核掉的官吏,有数百人。
李瑄优先将诸科及第者、进士,安排到地方为官,然后才是门荫入仕者。
平民百姓科举通往仕途的道路更宽。
许多本无法及第者,都能踏上仕途。
他们的质量,远远超过门荫入仕和举荐入仕的官吏。
科举入仕,包括明经等在大唐的官员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五。
这种比例太低,李瑄将来一定大幅度增加。
从明经到进士,及第数量扩大是必然的。
如此情况下,更多的文人士子发奋读书,因为他们心中的希望在变大。
当然,李瑄也在天宝八载的科举上,向文人士子提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能理念。
进士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锐意进取的年轻人,甚至刚刚及冠。
他们天资聪颖,可能本就不适合做官,一辈子皓首穷经,对镜白发,是国家的损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