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等几年后,难抵洪水泛滥肆虐。”
贾珩心头愈发起了兴趣,问道:“未知其人姓甚名谁?”
当初河南沿段的黄河大堤,他临时为了抗洪抢险,让人重修,经过这么久时间过去,倒是并未溃堤。
但毕竟是临时性的工程,时间一长,的确有可能会再次溃堤。
宋瑄道:“其人名为徐光启。”
贾珩闻言,心头不由一惊。
徐光启?其人乃是平行时空的大明,崇祯朝的名臣,可谓科教兴国的典范。
原本以为此世不会有此人,未曾想……难道是同名同姓?
宋璟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到贾珩脸上神色的变化,问道:“子钰难道识得此人?”
贾珩点了点头,道:“久闻此人大名,可谓博学中西,怎么会到河南去?”
按照历史记载,徐光启应该是松江府上海人,按说不应到河南去才是,不过其人作为平行时空大明蕃薯的推广大臣,或许是这个缘由?
宋瑄道:“徐光启原是松江府上海县的名流贤达,前不久至河南观摩新政成效,见番薯高产丰收,又查看了下位于开封的黄河大堤,细勘地理,辨其虚实。”
贾珩道:“你代为书信一封,寄送至开封府,就说我延请徐光启前往神京工部任职,我以工部侍郎之位空缺相待。”
以徐光启开启科技之路,招募习学科技之蒙童,拉开科教兴国的序幕,改革儒学。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