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自己提着建成的头颅登上城楼时,曾发誓永远不让子孙重蹈覆辙。如今看来,历史的残酷正在于它的押韵:他终究成了自己最恐惧的“隋文帝“,而李承乾,则成了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曾在李承乾的《贞观政要》批注中写下:“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如今这些朱砂字迹被鲜血晕开,成了最辛辣的讽刺。
他想起自己亲自为儿子挑选的太傅们,想起每月初一的经筵讲席,想起每次批奏疏时特意留下的帝王心术手记。
可所有的心血,终究抵不过权力漩涡中滋生的猜忌与野心。
“太子天性聪慧,却误入歧途。”
房玄龄的宽慰之词,在李世民听来却像耳光。
作为父亲,他早该察觉李承乾在辽东肃清贵族时的狠戾,早该警惕太子野心。
他想起长孙皇后临终前的叮嘱:‘承乾心性敏感,需多以温情化之。’
可他却用帝王的严苛代替了父亲的柔软,最终让儿子在权力的荒野里长成了吞噬亲情的恶狼。
‘若不杀承乾,何以谢天下?’
这句话他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却始终无法说服心底那个颤抖的父亲。
他想起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握着他的手痛哭:‘此儿竟欲杀吾!’
那时的他不懂父亲的悲痛,直到今日才明白,当帝王的身份与父亲的身份激烈碰撞时,前者总会毫不留情地碾轧后者。
他可以容忍李承乾第一次起兵,却无法容忍第二次、第三次,因为整个天下都在看着,看着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如何处置自己的‘叛子’。
眼底的亲情逐渐淡去。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