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四年秋,太极殿的梁柱间弥漫着凝重的气息。
李承乾端坐于主位,案上摊着全国州县的《秋粮呈报册》,朱笔在“江南歉收三成”“陇右粮价微涨”等字样上圈点,声音透过殿内的寂静传向百官:“新政推行三年,商税增了,工坊兴了,可百姓的饭碗还没端稳。”
“三熟稻在岭南试种成功,却难抵中原旱涝;钱庄平抑粮价,终究是‘堵’不是‘疏’。今日朝议,只论一事,如何让大唐百姓人人有饭吃。”
百官肃立,殿内只剩呼吸声。
粮食是盛世根基,可受制于耕作技术、水利条件与土地肥力,这道难题压在每位大臣心头。
李承乾自己也没什么好的办法,所以才把这个问题丢在朝堂上来解决。
不指望能完全搞定,或许可以给他一些灵感。
房玄龄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太子殿下,老臣以为,粮食之困,一半在产,一半在运。去年江南丰收,却因漕运淤塞,三成粮食在途中霉变;关中缺粮时,蜀地的存粮却运不进来。”
“臣建议扩建洛阳、长安、扬州三大粮仓,将‘常平仓’制度推至州县,每县设‘义仓’储粮,同时疏通汴河、邗沟等漕道,用新式漕船运粮,损耗可减四成。”.
“如此一来,丰年可储粮防歉,歉年能调粮赈灾,虽不能增产,却能让粮食活起来,减少浪费。”
长孙无忌接着出列,奏道:“房相所言极是,但若只重储运,不重耕种,粮仓终会空竭。”
“臣以为,需强化‘农桑考核’,将州县官员的考绩与‘亩产增幅’‘荒地开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