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开始对能量转换装置进行更为细致的参数调试。
他通过调整装置内部纳米级的能量调节阀门的开合程度、通道的曲率半径以及能量过滤层的材质配比等参数,来优化辐炁的流量调节精度和净化效果。
为了获取最准确的调试数据。
吴文构建起一个,高精度的虚拟实验环境。
模拟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辐炁从“辐核”流出的情况,
并实时监测能量转换装置的各项性能指标。
在经过无数次的参数调整和模拟实验后,能量转换装置的性能终于达到了吴文的预期标准。
接下来。
吴文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辐脉网络与“辐核”以及能量转换装置的整体协同运行上。
将修改完善后的“辐核”、辐脉网络以及能量转换装置整合到普通人的数据模型中
启动模拟运行程序。
一开始,系统运行得较为平稳
辐炁按照预设的路径在辐脉网络中流动,能量转换装置也能准确地根据不同部位的需求调节辐炁的流量和强度。
然而,随着模拟时间的延长,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在模拟人体进行高强度“辐能武道”修炼动作时。
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