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87]蜀汉政权自称“汉”,不称“蜀”。《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蜀”代称刘备建立的“汉”国,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诏策曰: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獉,参伊、周之巨勋。”
[85]刘禅在诏策中说诸葛亮将建特殊的功劳在“季汉”,“季汉”上承“西汉”“东汉”,即指“汉”政权。除皇帝在诏书策令中自称“汉”外,大臣也多言之。《魏志》中记载多称为“蜀”,以地名贬称,丑化敌国。后人评价多采用魏国的方法,即称“汉”为“蜀汉”,采取地域加国号的方法,部分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是“汉”。
[84]魏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八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
[89]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
[88]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
[3]
[32-33]
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却又赋税繁重,人民“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
[83]。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