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鲜活的特质,这让秦时有一种非常欣慰的感觉。
\n
据说晁皇后和太子翻车之后,长安城里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端王。之前太子势力太盛,晁皇后一派又刻意打压太子的几个弟弟,端王李恪又有意示弱,因此在一众皇子当中,李恪这个人并不显得突出。
\n
如今长安城里情势有了变化,没有了晁皇后母子俩挡着,李恪这个人就正式在文武百官的面前亮相了。
\n
李恪前面两个哥哥都被晁皇后母子俩磋磨得心气都没有了,后面的弟弟年龄又都还小。如果这个时候选储君,李恪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n
这些话虽然坊间不会公然议论,但秦时也多少听到了一些。他没见过太子,也没见过其他的皇子,只认识一个李恪,而且李恪给他留下的印象还不错。因此秦时对他也难免有些关注。
\n
秦时不懂国事,但他很害怕自己认识的李恪骨子里会是一个冷酷的政治机器。因此在意识到李恪身上还有属于人的喜怒哀乐,他甚至有一点感动——自己有感情,便也能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对这个世界也会有更宽容的心态。
\n
李恪恋恋不舍地走后,秦时捧着那瓶丹药思索了很久。
\n
他所带来的影响,或许能够让这个世界的走向避开了一个可预知的结果。但未来的走向,未必就会更加理想。
\n
国力孱弱,身为统治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每一个个体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他是如此,李恪也是如此。
\n
秦时从来没有哪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明白“尽人事而后听天命”这句话的分量。
\n
第219章 收魂索
\n
晁家被抄没这件事溅起的水花并不大, 因为事关皇族,很多事情民间是听不到风声的。与之相比,水月观和阳丰观被官府拆除、道士们被缉拿引发的反响要更大一些。
\n&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