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接下来的几天,《致青春》在帝都的几个大学都展开了点映活动。
通过大学生自发的宣传和扩散,电影还未上映,就得到了很多学生们的欢迎。
口碑在学生群体中持续走高。
“媒体说《致青春》是内地版的《那些年》,我不敢苟同,我感觉比《那些年》拍的好!”
“我也觉得,《那些年》的结局太遗憾了,《致青春》保留了遐想!”
“那我还是喜欢《那些年》!”
“都好看,不过《致青春》会上院线!”
“差不多都能8分吧,但我喜欢陈孝正,柯景腾这家伙注定找不到女朋友!”
“错,人人都能成为柯景腾,但陈孝正不是谁都可以!”
“柯景腾也不行,《那些年》是九把刀的自传啊,你能成为九把刀?”
“九把刀初高中没啥亮点啊……”
“……”
豆瓣、微博、贴吧……很多大学生喜欢聚集的场所,基本上都在讨论《致青春》,而且都拿来跟《那些年》对比。
毕竟,时下的《那些年》太火了,两岸三地第一青春片。
虽然还没在内地上映,但架不住盗版资源的泛滥,但凡大学生基本上都看过。
所以把两部影片拿来对比,也很正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