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
忐忑不安地按下发送键以后,刘鹏涛就开始患得患失起来。
他当然希望对方是真的「张潮」,但据说此人“喜怒无常”,万一自己哪个字眼触怒了他,他临时反悔要求撤稿,那自己就别在《收获》混了;
如果对方不是「张潮」,而是一个“冒名顶替者”,那后面的事情,可就好玩了……
但是整整一个下午过去了,一直到下班,同事们都离开了办公室,刘鹏涛都没有收到来自「张潮」的回复邮件。
在过筛一样又过了一遍邮箱后,确认没有漏网之鱼,刘鹏涛也只能失望地准备关上电脑,然后收拾东西回家。
这时候程永新突然出现在他的身边,温和地道:“怎么,没有收到他的回复邮件?”
刘鹏涛疲惫地点了点头道:“是,刚看过一遍邮箱,确实没有。”随即有些担忧地道:“程编,你说他会不会反悔?”
程永新拍拍他的肩膀,道:“别着急,也别瞎猜,静静等待就好。明天如果还没有收到邮件,再另外想办法联系,圈里有他手机号的人还是不少的。”
刘鹏涛这才放下心来。
程永新笑着说起了往事:“我83年到咱们《收获》工作,一开始和你一样都是负责筛选大邮箱里的稿子的——只是那时候的邮箱是真邮箱,不是电子邮箱。
80年代正是文学热,最多的时候我们每天收到的投稿都能用麻袋装,有些同志寄过来的长篇厚得像砖头。
我每天的工作就把这些投稿按照体裁分门别类地摞好,像小山一样堆在我的办公桌周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