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马伯慵每天到公司都很早。
作为「潮汐文化」的“总编辑”,他不仅要负责把控三本《青春派》杂志的方向,而且还要审核夏答负责的动画部门的脚本、剧本。
比如最近动画部门准备开始制作《放逐流星的孩子》的动画——但到底是做成“连续剧”形式卖给电视台,还是做成“动画电影”冲击一下大银幕,内部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大部分动画部的人员,包括夏答在内,都希望制作“动画电影”,毕竟有了《你的名字》的成功经验,大家都跃跃欲试;如果做连续剧的话,因为单集成本的限制,很多技术就没办法应用了。
但是双学涛则从他的职务和专业出发,认为应该先制作成“连续剧”,如果反响良好,再考虑“动画电影”的可能性。
但无论是“连续剧”还是“电影”,剧本最后都要由马伯慵签名拍板,所以他被夹在两者当中,每天都要花时间听两边的唠叨,但不敢明确表态。
因为他也在犹豫。
与此同时,他还要创作自己的作品。《青春派·非虚构》现在的稿件压力比较大,毕竟「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部分人还分不清楚「非虚构写作」和「报告文学」或者「新闻通讯」有什么区别。
直到张潮把兰婷写的《流水线上的孔雀:中国杀马特田野笔记》交给他,他才豁然开朗。
相比于聚焦揭露社会问题或记录重大事件,兼具新闻监督功能的「报告文学」,和依赖快速、准确传递信息,满足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强调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通讯」,「非虚构写作」更强调真实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