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张潮细腻的笔触,“小杨”的过往在他自己的回忆、舅舅的冷言冷语、旁人的闲言碎语中被拼凑成型——
没有父亲;母亲出走;外婆养大;初中辍学;深圳打工……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除了父母情况不明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
读到这里,大部分读者生起的更是对“小杨”的同情,毕竟“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同时也疑惑,这个题材似乎有些“平庸”,毕竟大家已经被许立志施虐过一轮了;
同时手法也比较传统,与《最后一课》将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的技巧没法比。
中出现的未来场景——手机支付、视频通话、人脸识别……也在《最后一课》当中展示过了,没什么稀奇。
不过既然他是张潮,那读者们还是有耐心看下去的。
随即大家对“打工”的概念,就被“小杨”的一段回忆给打得粉碎——
【网吧通宵的冷气还黏在后颈,他就蹲在人才市场铁栅栏下,数着蚂蚁搬运烟头滤嘴。一个穿褪色西装的中介用喇叭喊“电子厂贴膜十块一小时”,人群便像看见腐烂的香蕉皮的蚂蚁般涌过去。他故意等到最后,等那句“还差三个傻逼搬冻肉”,才把身份证拍在对方汗湿的掌心。先给二十,日结一百二,能比去电子厂多赚二十块。电子厂要一连干五天,只有真正的傻逼才去。……】
【成扇的猪肉挂在铁钩上摇晃、碰撞,像无数具剥光的尸体在跳芭蕾。东北工头骂他搬得慢,他盯着对方金链子陷入衣领的肥肉,幻想那下面是像猪一样被劏开的脖子。十个小时,他靠数冻猪耳朵熬过去:左耳编号单数丢蓝色塑料筐,右耳双数扔红色。……】
【工资换成几张皱巴巴的钞票后,小杨先去买一包六块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