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这个审判能成立,那以后谁还敢创造伟大的产品给大众?”
董倩这时候问出了一个让人有些窒息的问题:“如果苹果手机没错,你的「功夫水果」「微信」也没错,甚至与那些年轻人也没有错——那错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吗?
你认为是当今社会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浮躁的人心,可能会导致这个悲剧的产生吗?”
电视机前的观众顿时精神一振,感觉这个问题问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2008年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爆发、人心嬗变的前夕,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远比过去丰富的物质供应,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惘和不安。
反思国民性和批判社会,可以说是文化界的主流声音之一——并且大家觉得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就是文化人独立意识、批判精神的表现。
张潮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先例,从《少年的巴比伦》《少年如你》开始,除了少数几部作品,他都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到了《最后一课》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更是更进一步,对社会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批判”。
但是这一切都是用的形式,曲折、含蓄地进行表达,从来没有亲口说出来过。
所以不少观众都期待张潮此刻能化身「反思先锋」,讲出一番批判中国社会、批判中国人劣根性的大道理来。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张潮“羽化升仙”的关键一步——踏出这一步,张潮的思想境界顿时就高大起来,不再是那个蝇营狗苟的写作匠人了。
张潮仿佛没有听出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而是很从容地喝了一口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