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能发展,也没有硬框在法国艺术史里,干脆,就把主题定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事儿》。
\n
这也算是蹭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热度,单从这个起名方式,就能让受众大概定位这个讲座的本质:讲历史,但不完全讲历史,讲得挺有趣。
\n
不把时间和地区限死,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能卖得书就更多了,连店里那一百多本不同版本的《十日谈》都能跟风搭车,《十日谈》说的是黑死病时期,黑死病完事了,人们开始怀疑上帝了,所以文艺复兴了,特别合理!
\n
钱玲还是很担心会不会没人来,她干脆推出报名送咖啡,老段同志准备了一个小时的讲座,中间休息的时候领咖啡。
\n
路菲菲觉得她也太紧张了,她笑道:“中途就给咖啡,听众端着咖啡都跑了怎么办?”
\n
被她这么一提醒,钱玲又开始紧张起来,对啊!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只要老师喜欢上课前点名,上到半拉,人蹿掉一半都有可能,想要完全杜绝,就只能下课前再点一次名。
\n
路菲菲说:“不如听讲座集章,每次讲座,都可以盖一个与讲座主题相关的章。比如这次,就盖代表法国国花的香根鸢尾,下次参加其他的,再想办法设计章的纹样。听的人想自己带本子没问题,没带本子,你还能在现场卖手账本,搞得好看一点,五十块钱一本,绝对有人愿意买。”
\n
“什么是手账?”钱玲一头雾水,她只知道台账、给税务局的账……她甚至都没听说过《夏日友人账》。
\n
路菲菲这才想起来,手账现在还只流行于日本,还没有广泛流行于中国年轻女孩子群体。
\n
“就是很漂亮的本子,在上面记自己喜欢的东西。”
\n
钱玲还是不明白:“那不就是日记?”
\n
“比日记要丰富一点?就我的感觉,有点像本子中的芭比娃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