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幕在旁观的某些外国人眼中,却成了“缺乏教养”的表现。
一位来自C国的旅客,用流利的英文大声评论,毫不掩饰他的鄙夷之情,显然是认定许秀芳一行人既不擅长西餐餐具,更不懂英语,才会如此放肆地发表言论,声音之大,显然想让周围所有的外国人都能听见。
听到这番言论,周围的外国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嘲笑声。
在那个年代,英语对中国大众而言仍是一种相对陌生的语言,许多人并不完全理解这些话语,但总有那么几个通晓英文的乘客,悄悄地为周围的朋友翻译。
于是,知晓者渐渐增多,即使没有翻译,单凭那些外国人的表情和言语,也能猜出是在嘲笑谢父谢母他们。
同车的中国乘客,见自家同胞受此嘲讽,脸色都不由得沉了下来。
谢翊的面容更是阴郁,去年他苦学了一年的英语,虽然不敢自诩为高手,但基础对话尚能理解。
他面色凝重,缓缓放下刀叉,挺身而起。
冯东岭和方凯紧随其后,一同站立。
另一边,二宝见状急忙拉着大宝起身,觉得只站在那里还不够,干脆跳上了椅子,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尽管这看起来颇有些孩子气。
此刻,谢翊三人并肩而立,个个身形魁梧,面容严肃,尤其是谢翊,那张天生带有几分凶悍气质的脸庞,仿佛在告诉所有人,他决斗起来绝不留情。
这份凛然气势,确实震慑住了不少围观者。
刚刚那片嚣张的笑声,瞬间减弱了许多,人们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心态在作祟。
“不过,”许秀芳的语调微微上扬,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尊重和理解,并不代表我们要接受无端的嘲讽与贬低。餐桌上,无论是刀叉还是筷子,都是文化的体现,而非高低贵贱之分。你我的不同,在于我们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彼此的习俗,而不是像你一样,以偏概全,用自己的无知筑起高墙。”
那C国人脸色变幻不定,许秀芳的话似乎击中了他的软肋,让他一时哑口无言。
周围的外国人开始点头赞同,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对立走向了理解和包容。
许秀芳环视一周,目光温柔而坚定,仿佛能穿透人心,“我相信,无论身处何方,尊重与理解都是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礼物。我们愿意将这份礼物赠予你们,也希望你们能以同样的心态回馈。今日之事,若是一场误会,那便让它随风而去;若是有意为之,请记住,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尊重。”
她的话语落下,整个餐厅仿佛被一层温暖的光晕包围,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