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答卷便该被送往同考官处。
正常来说,得同考官看完之后,取中的试卷才会交到几个主考官处。
但作为主考官,王培安可以直接提走答卷,与几位主考官一同审阅,所以他毫不吝惜动用权力。
今日他看了不少试卷,即便在那些落卷中,也多的是文采斐然之卷,但王培安都没有将其提出。
只因他看的这些卷子,基本没有民生疾苦,即便有也只是泛泛而谈,只有冯渊这篇论述详实。
拿了卷子,王培安第一个找到了赵玉山,这位最重量级的主考官。
冯渊卷中说了很多新政的好话,也确实有其深刻见解,但其文采确实差了些,在赵玉山看来还需磨炼。
可王培安认为,此人哀民生之多艰,道出了新政对庶民的好处,虽然文采差些但瑕不掩瑜。
换言之,王培安主张将此人取中,赵玉山深思后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把其余两位主考官请了过来。
另两位主考官是大学士叶炳维,吏部尚书郑显林。
叶炳维还在细看文章时,郑显林便已支持王培安的看法,这算是他对王培安的示好。
眼见赵玉山态度暧昧,叶炳维也不再多说了,于是也赞同了王培安的看法。
最终,四位主考官达成一致,冯渊的答卷被放到了高中一栏。
转眼又是七八天过去,时间来到了二月二十五,今日便是放榜的日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