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好莱坞报导者》认为技术确实“拓宽了电影边界”,但同时表示,这一技术有时候会让自己沉浸其中,但有时却会让自己出戏。而且,因为电影过分清晰,演员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这对年老的演员来说,尤其不友好。
\n
《卫报》认为,这就是一部没有找到根基的电影,这个问题不管有没有没提高影片的帧数,大家都能察觉,但技术的创新让故事问题更加严重。
\n
film school rejects也和《卫报》持同样观点,称“屏幕上的画面没有颗粒,色调很冷,它们看上去透明而光滑,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不断给那些渴望与这个故事建立情感关联的观众们泼冷水。”
\n
collider网站更是直言,电影展示的视觉效果是“虚假”的。
\n
李鞍确定下月初会来内地宣传此片,120帧的技术在国内同样有很多人在讨论。
\n
对,很多人,多的有点不正常。
\n
这是个高端新技术,全世界目前就李鞍一个人用这项技术拍了电影。
\n
但国内对这项技术的讨论热闹得好像大家都懂120帧一样。
\n
懂摄影的在科普什么叫帧数,为什么主流电影是24汁…
\n
这很明显是有人在推,不是推电影,而是推120帧技术。
\n
《比利·林恩》只是120帧技术的产品,李鞍是个销售,满世界推销120帧技术。
\n
《比利·林恩》背后的技术公司试图以如今名望巅峰的李鞍复刻当年詹姆斯·卡梅隆之于3d技术推广的成功。 如果《比利·林恩》成功了,全世界的影院都跟着换120帧放映技术,那技术公司将赚得盆满钵满。
\n
不必指摘,卡车司机当年也是满世界推销自己公司的3d技术,为此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