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阶段,除了必要的补充之外,李青松将自己开采出来的所有基础物资全都投入到了探测器生产工厂之中。
短短十年之内,李青松便完成了10万座探测器工厂的建设。而这仅仅只是最终端的总装厂而已。
在它上游还有着数量更多的零部件工厂,生产外壳的,生产线缆的,生产通讯模块的,推进器的,光学元器件的,计算芯片的,以及更为上游的,冶金、锻造、采矿,等等等等。
这些工厂的数量就更多了,足足有1000万座以上!
此刻,来自这众多上游工厂的零部件便如同潮水一般涌到了这些总装厂之中,进入到了生产线之上。
如同流水一般,单颗重达2吨的探测器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平均每1.5分钟便是一颗下线,然后迅速装箱,通过太空电梯运走。
而,1.5分钟一颗是一条流水线的产量。平均每座工厂都有着少则50条,多则200条生产线,如此算下来,每座工厂平均每天都能生产约5万到20万颗探测器,10万座工厂加起来,平均每天就是约110亿颗!
这承载着李青松希望的众多探测器便有序乘坐重型运输船飞向太空,以计算之中那艘人类飞船的标准航线为起点,以4光年为半径,向四周平铺。
一张大网在这浩瀚太空之中悄然铺开,李青松本体则乘坐着一艘居住飞船,在众多战舰的护航之下来到了圆心部位。
以通讯长度可达3光年的超距通信为轴,李青松实时掌控着周边三光年范围内的所有探测器。
至于最外围那1光年距离的探测器,就只能通过元始AI去掌握了。这必定会导致一些效率的下降,但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