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松有些失望,但旋即又笑道:“无妨,有你在毕常侍翻车的基础上改良的龙骨水车,还有你们两人前段时间一起研究完成的投石车,虽然最终还没来得及派上用场朝廷大军就已经凯旋了,但这两样成果已经足矣。”
随后,乐松又对刘晔说道:“子扬在我门学中多科成绩优异,若蒙陛下召见,德衡不善口才,子扬在旁协助。须知我门学上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听到乐松说的似乎藏着些许深意的话,刘晔拜道:“谨遵祭酒教诲!”
等到鸿都门学之中焕然一新,天子终于来了。
先天子一步的是负责戍卫的羽林郎们,乐松则带着一众文学们出门迎驾,在文学们身后,跟着一小部分算是学有所成的门学学生,其中为首的便是刘晔和马钧了,毕竟门学逐年增加,不可能全都到门口迎接。
此时,刘辩仍在来的路上。
“近年来鸿都门学发展迅速,公尽心尽力,朕都看在眼中啊!”刘辩拉着自家岳父大人与自己同乘一车,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若非有公在,鸿都门学不可能在短短数年之内恢复昔日的盛况。放眼望去,即便是数千年之后,后世的人们谈起如今的教育伟业,也一定会想到公啊!”
让蔡邕来当太常,管教育,可谓是管对了。
但被皇帝这么夸赞的蔡邕却没有这么开心。
尽管鸿都门学在他的支持下发展的火热,已经逐步恢复了先帝时最鼎盛时期的各个郡国都有负责招生等工作的文学,但他委实不确定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本质上来说,蔡邕虽然善琴、善书法,但他依旧是个传统的士大夫,认为这些只是小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