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修的师友,朝堂的风向转变,聪明的官员已经看出来了。
但是接下来的人事任命,又体现出赵宋官家特有的权力制衡之术,也就是“异论相搅”。
曾经因为在西北战事上失利,而被贬谪的保守派首领夏竦,又被重新调回汴京,担任枢密副使。
本来和案子有牵连的御史中丞王拱辰,也被仁宗亲自保下,继续让他执掌台谏。
从这件事上看,这位官家并不是完全支持新政,至少在后世神宗变法的时候,那可是将朝堂中的保守派都驱逐了的。
说道王安石,这一个月中也举行了殿试。
本次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原本殿试的阅卷官,就是礼部试的考官,但是因为吕夷简得了风疾,所以这次阅卷官改成了枢密使晏殊。
殿试和礼部试不一样了,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也就是策论,宋代策论讨论的问题,也都和朝堂上遇到的问题有关。
比如这一次的殿试题目,就是仁宗亲自出的——《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这个题目就是应对庆历年以来,天下灾害频发的情况,而朝堂救灾的举措缓慢,经常等到灾害过去之后,地方官以辞藻粉饰太平,救灾举措落不到实处的弊端,要求参加殿试的士子们提出解决办法。
当然,参加殿试的,多数都是没有做过地方官的年轻士子,所以这种殿试也只能空泛议论。
但是在这么多空泛的议论中,阅卷的枢密使晏殊看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正是王安石所写的。
晏殊将王安石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是到了仁宗排定顺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