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猎兵交战的场面的谢里夫·罗易试图说服德军的技术人员把这种机甲改造得更适合战斗一些,但德国人表示爱莫能助,即便是夏普敦公司的顾问们也一筹莫展。于是,孟加拉人仍然谨慎地将工程机甲仅用于建造防御工事,他们确实需要用更多的阵地迎接可能到来的长期对峙阶段。
9月12日,迈克尔·麦克尼尔在罗易主持召开的作战回忆上向他的孟加拉人战友们指出,敌军盟友的增援对【自由孟加拉军】来说并不一定是个坏消息。他引用德军的内部资料称,德军对东孟加拉的长期封锁让敌军只能依靠东孟加拉的资源维持战争,而那些从中南半岛或其他路线偷渡进入东孟加拉的志愿者根本不能给巴基斯坦军队提供在战略上构成影响的大量物资。
“当敌人慌乱地撤离他们的宝贵财产时,我们要和以前一样摧毁他们继续战争的能力。”麦克尼尔把前线的一系列乱象看在眼里,他不得不佩服孟加拉人恰到好处的恐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需要和德国人事先沟通之后再摆出一副俨然要同激进分子合作的姿态,那些满以为可以在战事结束后过着不受影响的生活的大人物们就全都自乱阵脚了。“要继续破坏他们的公路、铁路、工厂……让敌人只能躲在一座又一座彻底断电的鬼城里瑟瑟发抖。”
“袭击那些地方可能让敌人的盟友加大介入力度。两个月之前我肯定会同意你的想法,可现在我只能说这一切有待进一步观察。”谢里夫·罗易不像麦克尼尔那样有恃无恐,再说这场战争毕竟是在他的家园进行的,“要是美军真的参战了……”
“我们只是得让某些自以为可以两面下注的家伙认清他们的处境而已,如果连这种程度的警告都会招致反弹,美国人早把核弹扔在你们头顶了。”麦克尼尔笑了,会议室里的其他指挥官们也跟着笑了,就连罗易也露出了尴尬的笑容,“对我们的外国朋友客气些,别一下子打死了。”
麦克尼尔的计划在于让孟加拉人的十万游击队发挥出作用,这些人在正面战场上或许不堪一击,但只要把他们投入到他们真正擅长的战场上,说不定就能收到奇效。在战争刚刚爆发的起初几个月里,孟加拉人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