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过得最苦的。也只有贞观前中期,开元年间,以及武宗皇帝会昌中兴等少有的一些年岁,能够喘喘气。
大唐的子民,是最能忍受痛苦的百姓。他们一般生下来就没见过光明,也就更能忍受黑暗。
直到关东蝗旱的席卷,让他们如果不反抗,实在没法再活下去。
平心而论,这些年的关东蝗旱之灾虽然严重,却远没到灭国之灾的地步。河朔三镇控制的河北地区完全没被蝗虫光顾,旱灾也很轻。
之所以闹到民不聊生,百姓大范围地吃橡子、榆钱、槐树叶、蝗虫、观音土之类苟延残喘,乃至人相食;则完全是庙堂不作为的结果。
按照天人感应学说,爆发大灾荒证明中枢无德,而执政的宦官田令孜能力平庸,专权跋扈,当朝皇帝李儇更是热衷玩乐,奢靡浪费,本来就是典型的无德之人。
按大唐旧制,爆发大灾荒后,皇帝应派人祈雨,减少宫廷膳食,复核罪犯,平反冤屈,命大臣上书谏言。并遣使往地方,查探灾情与民生疾苦,主持放粮赈灾之事。
但在田令孜、李儇以及他们麾下的衮衮诸公眼里,这些事情都太麻烦了。灾害消息过于传播,也会给地方不满的节度使们攻击中央的理由。
上峰喜欢捂盖子,下边又如何呢?
唐代考核官员的方式是看人口繁衍、户口增多,钱粮缴纳足额等,官员为了应付考核就暂时掩盖灾情,而且继续收税,确保自己成绩不受影响,等待考核过去后再上奏灾情。
地方官员有同样充分的捂盖子动机。
于是,在皇帝和文武百官的嘴里,关东哪有什么蝗灾旱灾,只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于王仙芝、黄巢这一小撮叛逆之辈从何而来,无非是一帮唯恐天下不乱的刁民,只知道杀害长吏,荼毒州县,罪恶滔天,千夫所指,可以很快扑灭!
随着这位农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